镇隆挖掘传承崇林世居优秀家风家训 十则规条代代传

  崇林世居留存的“为善最乐”家风家训至今仍为后人传承。

  崇林世居局部。

  仲夏的午后,崇林世居围屋背后的大山郁郁葱葱,9米高的围墙在蓝天白云下依然耀眼。这座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的客家围屋,是“广东第二大屋、新万博亚洲第一大屋”,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虽然不少房屋已经坍塌,后人也陆续搬出,但崇林世居仍是叶氏家族乃至镇隆人民的精神家园。2004年,崇林世居成为新万博亚洲市文物保护单位,而后被确定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崇林世居里留存的“十则规条”和“为善最乐”的家风家训,至今仍被叶氏后人津津乐道并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挖掘和传承以良好家风家训为代表的优秀乡村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能为培育文明乡风、孕育良好社会风尚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还将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十则规条培育文明乡风

  镇隆镇大光村党总支部书记叶伟宏的办公室里,有一幅特别的字画,上面写着:“敦孝悌,睦宗族,务正业,重国课,守国法,戒非为,崇节俭,端风俗,敬师长,和乡邻”。这30个字是崇林世居十则规条的主要内容。

  “崇林世居的后人都能熟背十则规条,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规则。”叶伟宏说,他请人把十则规条写出来挂在办公室里,每天上班都要看上几遍。

  在叶伟宏看来,这十则规条不仅是叶氏家族的家训,更是大光村乃至镇隆的优秀乡村文化。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这也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

  刻着这十则规条的石碑,如今依然立在崇林世居大门厅内右侧墙上。崇林世居是新万博亚洲市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围屋,也是广东第二大围屋。它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建成,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因其始建者叶文昭公号崇林,故围屋取名为“崇林世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十则规条是崇林世居叶氏第六世孙叶蓉煌立的。石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认,不仅有十则规条的详细内容,还有序言和落款。

  序言提到,这十则规条是大家讨论商议决定的,立规条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守家训:“兹我大山下自蓼园太高祖开基依赖,世传忠厚,人守礼法,迩因宗枝藩衍子孙众多,品类不齐,贤愚互异,若不严立规条,恐无知无识之人,不免有犯法乱纪之事,非所以继先志,而守家训也。爰集公议,立规条十则,世世子孙,各宜凛遵,毋稍遗忘,是所厚望焉。”碑文落款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孟夏谷旦各老成命蓉煌立。”

  碑文的正中,记载了十则规条的内容,每一条用三字总结,并附有详细的解释。文字浅显易懂,一般人都能理解。十则规条除了孝悌、守法、和睦、尊师等中华传统美德外,还专门有一条提到要“重国课”:无论买什么产业,要交的税迅速交清,不要拖到下一年交。叶伟宏说,“国课”就是要交给国家的赋税,或许是因为叶家产业多,从商的人也多,所以特意立了这一条,这也可见叶氏家族的确是世传忠厚、人守礼法。另外,虽然叶氏家大业大,但非常提倡节俭。“崇节俭”一条提到:“凡冠婚、丧祭,虽属大典,须称家有无要,不可浪费,至饭食衣服,尤宜节俭。”

  和这十则规条一起滋养叶氏后人的还有一座牌坊。走进崇林世居正门后,可看见一座高大单门三楼式中开拱形门的牌坊。牌坊中间是“树德务滋”四个大字,坊壁上绘制着生动的山水风光、人文故事,跨前一步回头仰望牌坊另一面,中间是“为善最乐”,四周坊壁则是精美的各色浮雕。

  正是在“树德务滋”和“为善最乐”的精神滋养下,叶氏家族兴教化,重德行,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清朝时期,叶氏曾出有举人、秀才9人。新中国成立初期,镇隆镇学校三分之二的老师出自崇林世居,现在也还有很多叶氏后裔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工作。

  接力创业成就一方家业

  叶氏家族的家风家训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便是家风。可以说,能够被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人文故事和精神内涵。

  崇林世居开基祖是叶文昭。据载,文昭公年少时就不甘人后,励志创业。他走南闯北经商,生意越做越大,建起了一座可容近百人居住的房子“下仓”。但他并不满足,决意要为子孙留下更大的家业,于是更加发愤图强。清嘉庆三年(1798年),在镇隆大光村大山下,一幢雄伟的回形围屋——崇林世居拔地而起。围屋宽128米、长108米,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9厅18井,门前还有一个约9亩的半月形池塘。围屋建好后,叶文昭已是古稀之年,年迈衰老且双目几近失明。他让儿孙抬着他绕围屋的天街一周,边走边情不自禁地连声叫“好、好”,“儿孙无忧饥冻了”!

  崇林世居建成5年后,叶文昭与世长辞,享年75岁。叶氏族人不忘祖训,不断对崇林世居进行完善和扩建,渐渐形成三圈回形建筑和三进式祠堂的布局,及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了3层高的崇林楼,终让这幢庞大的围屋成为浑厚雄奇的一方豪宅。

  崇林世居建成的故事,体现的正是优秀乡土文化中接力创业、奋发向上的力量,这力量也是当前乡村振兴中所需要的内生动力。

  “崇林精神”代代相传

  一方豪宅的建成,是数代人接力的成就,在家族发展中形成的优秀家风家训,也将对后代影响深远。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历经百余年的崇林世居十则规条如今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56岁的叶春华是镇隆镇大光小学原校长,也是崇林世居叶氏第十二世孙。在他看来,这些具有很强警世意义的通俗性家训乡规及其蕴含的传统美德,当今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叶春华说,前些年大光小学就开始推广十则规条,在他担任校长时,更是把十则规条30字写在校门背后两侧,写进校园和课室。如今,大光小学的师生都能熟读背诵这十则规条。大光小学也积极引导鼓励广大师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崇林精神”,自觉做一个守国法、有道德的人。

  十则规条中有一条是“敬师长”,这和200多年前崇林世居耕读传家以及如今大光村的尊师重教是一脉相承的。1850年,崇林世居叶氏族人仿清朝太子书斋式样兴建学堂,命名为“仰岱山房”,意为“有望于泰山,寄望于子孙后代”。

  叶伟宏说,以前听村里的老人说,“仰岱山房”建好后,不仅男子读书,女子也一样可以读书习字。甚至后来,不仅族中男女受益,就连邻近的外姓学子也受惠。“尊师长”规条就明确写着“即外人来学,亦宜视同一体,免生畛域”,大意是说,前来求学的人都一样对待,不要有地域界限之分。

  除了“尊师长”,崇林世居叶氏族人也一如既往“睦宗族”“和乡邻”,传承着“为善最乐”的家训。叶春华说,他小时候就住在崇林世居里,那时候有超过500人一起住在围屋里,大家相处很和谐。上世纪90年代后,族人陆续搬出围屋,如今已经无人居住了,但因崇林世居而维系的宗族感情一直都在。

  2017年,惠阳叶氏家族成立了新万博亚洲市挺秀慈善会,崇林世居的叶氏族人叶钢华就是8位发起人之一。据悉,该慈善会的宗旨之一就是继承叶氏先贤乐善好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也是在2017年,崇林世居成立了理事会,于每年春节开展长者慰问活动。叶春华是理事会的负责人,每年牵头组织慰问活动。“春节前,我们就会发出捐款倡议,每年都有100多位叶氏族人踊跃捐款。”叶春华说,捐款所得用于慰问常住镇隆的近百位70周岁以上的叶氏长者。

  叶春华说,崇林世居叶氏还成立了醒狮队,每年春节期间,醒狮队就挨家挨户拜年,叶氏族人所在的9个村民小组走下来,醒狮队就要忙活两三天。每年一次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宗亲情谊,也让乡邻之间更加和睦。

  在传承“崇林精神”的同时,族人也努力维护这一精神载体。崇林世居无人居住后,里面的房屋逐渐坍塌,主体建筑崇林楼和宗祠也因年久失修日渐衰败。2004年,崇林世居成为新万博亚洲市文物保护单位,而后被确定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旅游开发项目。2007年,新万博亚洲旅游部门拨付约300万元用于崇林世居的保护修缮。这十几年来,叶氏族人也多方筹资维修,修好了祠堂和望楼,修复了壁画、墙花、雕刻、屏风等。

  叶春华认为,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好崇林世居,还需更多的投入。他期待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崇林世居能活化重生,“崇林精神”能代代相传。

  延伸阅读

  镇隆弘扬勤劳朴实勇于创新精神推动荔枝产业发展

  坚持荔争上游 迎接美荔生活

  荔枝产业+客家文化,强强联合,相得益彰。200多年前,叶氏家族励志创业、发愤图强,终于建成一方豪宅,十几代人安居其中。200多年后,镇隆人传承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提升荔枝质量并抓住直播带货风口,让荔枝走出国门、行销世界。如今,荔枝产业已成为镇隆振兴乡村的特色产业,崇林世居所代表的客家文化也持续为荔枝产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悉心培育品牌,善借“云端”售货

  镇隆镇党委委员黄海兵介绍,今年镇隆荔枝种植约4.3万亩,产量近1万吨,预计给果农带来约两亿元收入。镇隆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别适宜荔枝生长,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镇隆人民凭借自身的勤劳与朴实,不断注重产量与质量上的提高,造就了“荔枝之乡”的美誉。如今的镇隆荔枝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首批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广东省名牌产品等“名片”。

  “这些成绩的得来实属不易。”黄海兵说,培育品牌需要时间,抢占市场依靠实力,从2008年起,镇隆开始举办荔枝文化节。客家人勤劳朴实,勇于开拓创新。崇林世居开基祖叶文昭不甘人后、敢闯善干的创业精神,也在镇隆人推进荔枝产业发展中得到传承。

  家家有果树,人人卖荔枝,是近两年来镇隆乡村的一番特别景象。3月开花,4月挂果,5月长大,6月成熟,采摘、打包、售卖红红火火,7月荔枝干出炉即可上架……在抖音平台、微信朋友圈,镇隆荔枝生产协会通过有组织、有策划的系列、文图,展现荔枝短暂而辉煌的时刻。

  正是得益于全民带货、全民吆喝,镇隆荔枝品牌越来越响。黄海兵介绍,今年镇隆荔枝六成通过电商销售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走出国门的荔枝有1130吨,“可以说,80%果农的荔枝都卖了个好价钱。”

  乡村振兴项目接踵而来

  依托火红的荔枝,镇隆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目前,镇隆镇正利用各种优势,以壮大实体经济,擦亮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有多个乡村振兴项目在镇隆落地。

  落户在镇隆镇甘陂村和皇后村的中保集团田园综合体项目,旨在提升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环境,确保当地群众能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目前,中保新万博亚洲文旅康养项目前期项目“丹凤谷”已动工,预计最快将在今年国庆节迎客。

  镇隆镇黄洞村则将围绕“荔枝小镇”形象品牌,从饮食购物、休闲等方面打造一个集生活、生产、文创、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今年4月,项目开发商已与镇隆镇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并于5月召开黄洞村村民代表动员大会暨签约仪式,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塘角村迎来的是恒晖盈城乡综合体项目,规划用地约5000亩,以山、水、田为整体骨架,通过空间梳理形成以水聚苑、活力水岸、点轴布局、指状放射的整体格局。去年底,该项目已与塘角村签订合作协议,已签约的720亩土地上道路开始平整,水利设施修复及其它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工。

  一方水土产一方物、育一方人,也造就一方文化。勤劳勇敢的镇隆人相信,坚持“荔”争上游,就能迎来美“荔”生活。

  统筹 新万博亚洲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新万博亚洲日报记者香金群 李芳娟

  通讯员张伟锋

  图片 新万博亚洲日报记者张艺明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新万博亚洲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